阅读不仅塑造思想,更赋予我们仰望星空的底气与脚踏实地的力量。新时代的青年,既是追梦者,也是圆梦人。在五四青年节这个属于青年奋斗者的节日里,苏州天使母基金的青年员工们以文字为舟、以思考为帆,分享他们的读书心得与成长感悟。
刘宇川:《红军长征记》里的《吃冰淇淋》一文是一段关于雪山的记述。在1935年夏天,中央红军翻越夹金山途中进行了短暂休整,对面荒无人烟、视野中尽是白雪皑皑的悬崖峭壁时,陈赓、萧劲光等将领提议吃冰淇淋。于是大家用漱口杯来挖雪,将胃药瓶中的糖精撒入雪中,称之为冰淇淋,在海拔五千米的雪山之巅品尝“冰淇淋”、谈笑风生。这个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现代都市气息的意象,瞬间消融了雪山与尘世的距离,将艰难困苦转化为诗意的狂欢。这种超越性的精神力量,不是简单的苦中作乐,不是对苦难的美化,而是以主人翁姿态对命运的主动塑造。
这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乐观精神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不变的底色,中国人民,自古以来便有着吃苦耐劳并且顽强拼搏抗争的精神。我们听到的纤夫号子、信天游是底层劳动人民的高歌。我们听到的戊戌六君子“我自横刀向天笑”是读书人对时代的高呼,我们听到的毛主席“五岭逶迤腾细浪,乌蒙磅礴走泥丸”是革命领袖的大气磅礴。
但我觉得,乐观和坚强也需要有更内核的东西作为支撑,而这个内核便是远大的理想、和坚定的信念,它能够让红军战士在意志动摇的时刻继续坚持,在最寒冷的雪山上寻找甘甜,在至暗的时刻积蓄光芒。一边云淡风轻的看待现实,清风拂山岗、明月照大江。一边坚守着远大理想积蓄着力量,卧薪尝胆,三千越甲可吞吴。
其实,何处不是长征,我们又何时不在长征路上。今天的中国正行走在新时代的"雪山"之上。中美贸易战的凛冽寒风,技术封锁的陡峭冰壁,全球经济格局重构的缺氧地带,构成了更为复杂的"无人区"。但是我们从来不曾屈服放弃,我们已经敢于亮剑。
再次回看那个盛夏的雪山之巅,红军战士用漱口杯盛起的不仅是冰雪,更是一个民族永不屈服的精神图腾。中华民族崛起、伟大复兴的漫漫长征一直从革命年代延续至今。这条道路必然是曲折、充满艰难险阻的。但我们也坚信,在寒冬之后必然是春天,在黑夜之后也必将迎来光明。
吉雪莲:在《红军长征记—原始记录》中,陈云同志化名“廉臣”撰写的《随军西行见闻录》让我深受触动。这篇文章以亲历者的视角,记录了长征途中红军的真实面貌,尤其让我感受到纪律严明与民心所向的力量。
作者以被俘国民党军医的视角,讲述了红军突破封锁线、翻越雪山草地、强渡大渡河等惊险历程。文中既有对朱德、毛泽东等领袖形象的细腻描写,也有普通战士在极端环境下的坚韧表现,更记录了红军如何通过严明的纪律和真诚的群众工作赢得民心。
最令我震撼的细节是红军对纪律的坚守。文中提到,红军进入贵州遵义城后,尽管物资匮乏,但始终“不拿群众一针一线”,甚至用苏维埃银行纸币兑换银元,确保商民利益不受损。作者写道:“遵义城店铺照常营业,莫不利市三倍。”这种秋毫无犯的作风,彻底打破了“赤匪”的污名化标签。另一细节是红军与少数民族的互动。在通过彝民区时,刘伯承与彝族首领“献血为盟”,尊重当地习俗,最终换来向导和物资支持。作者感慨:“红军是历史上第一个以平等态度对待少数民族的队伍。”这种以诚待人的智慧,让红军在复杂环境中化险为夷。
长征精神中的纪律与民心启示我们:团队凝聚力的核心是信任,创新破局的关键是尊重,困境中的坚持源于信念。
长征不仅是军事奇迹,更是一部关于信仰与纪律的史诗。今天的我们或许无需面对枪林弹雨,但同样需要以严于律己的作风、以民为本的初心,在各自的“长征路”上砥砺前行。愿我们赓续这份精神,凝聚奋进力量,书写新时代的篇章。
杨雨桐:推荐《悉达多》 一书,黑塞以诗性语言重构佛陀悟道之旅,却不止于宗教寓言,而是一部穿透人性本质的精神史诗。主人公悉达多并非佛陀本人,而是一个不断撕裂自我、沉入世俗又涅槃重生的“凡人”,他的痛苦与觉醒映射了每个人必经的困惑:如何在欲望与虚无间找到生命的纯粹意义?
书中没有教条式的答案,而是以河流般的叙事节奏,追问真理的不可言说性——爱情、金钱、权力、孤独皆是修行的道场,真正的觉悟藏于对“当下”的全然接纳。黑塞融合印度哲学与西方存在主义,打破东西方精神壁垒,揭示所有追寻终将回归对“我”的消解。
当代人困于意义焦虑与物质漩涡,此书恰似一剂清醒的良药:它摒弃答案的傲慢,以谦卑姿态邀请读者直面生命的流动性与矛盾美。若你曾在喧嚣中感到迷失,或对灵性成长抱有热望,这部充满哲思与意象的经典,将为你开启一场超越时空的自我对话。